ADHD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

快速瀏覽

重點訊息

  1. ADHD患者中有些可能只有「專注力失調」(30%),有的則只有「過度活躍」(10%),也有些是同時有兩種徵狀(50-60%)
  2. ADHD的成因現時在醫學上尚未有確切的答案,但目前的研究一般相信是因為腦部化學物質的傳遞出現問題,而遺傳是一大成因
  3. 如ADHD患者能在9歲或之前得到合適的治療,療程相對簡單,效果亦會更好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ADHD)是一種兒童常見的腦部發展障礙。ADHD患者中有些可能只有「專注力失調」(30%),有的則只有「過度活躍」(10%),也有些是同時有兩種徵狀(50-60%)[i],三種情況下都可被診斷為ADHD,故它的名字之中,「專注力失調Attention-Deficit」/「過度活躍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以「/」來分隔。

大部份病例在兒童3至7歲時被診斷出來。根據統計,ADHD在學童年齡的發病率為5-9%,而本港學童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約為6.4%[1]。大約65%患者會持續ADHD病情至青少年和成年期,單以香港來計便有約2.5%成年人患有ADHD。

值得留意的是,男女患者比例方面,數字上男孩比女孩高3至4倍。但因為女孩子出現過動的情況較少或不明顯,家長可能誤以為ADHD的孩子必定有過度活躍症的症狀,因而較大機會出現誤診的情況。

診斷ADHD的主要症狀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ADHD的主要症狀包括:

(1)  「持續專注力失調」及/或「過動、衝動」

專注力失調(出現至少6項症狀,並持續至少6個月)

  • 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常因粗心大意而犯錯
  • 難以維持持續注意力
  • 與人對話時,經常沒有留心聆聽
  • 難以遵循指示,不能完成指定工作
  • 缺乏組織力,做事缺乏條理
  • 經常逃避,討厭或不願從事需持久力的工作
  • 經常遺失物件
  • 經常容易受外在刺激而分心
  •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忘東忘西

過動、衝動(出現至少6項症狀,並持續至少6個月)

  • 經常手腳不停地動、踢、踏,不停扭動身體
  • 不能安坐,經常走來走去
  • 經常不適合的場所亂跑或亂爬
  • 難以安靜地參與活動
  • 表現躁動,經常處在活躍狀態,好像被馬達驅使般
  • 說話過多
  • 經常在別人提問時搶著回答
  • 難以排隊或輪侯等待
  • 經常打斷或打擾他人進行的活動

(2) 症狀表現在12歲之前就開始出現

(3) 以上症狀出現在兩種不同情境或以上(例如:在家、學校、上班、或與朋友親戚在一起時)

(4) 症狀明顯干擾或降低社交、學業或職業功能的品質

ADHD的成因

現時,ADHD的成因在醫學上尚未有確切的答案,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一般相信是因為腦部化學物質的傳遞出現問題,而遺傳是一大成因。

除了遺傳,科學家正在探討其他可能性,包括腦損傷、懷孕期間飲酒及吸煙、早產、胎兒體重過輕、環境污染(例如重金屬鉛過量)等原因。

然而,一般大眾認為ADHD是由於孩子吃太多糖、看太多電視、父母管教失當等因素則未有科學依據。

可以肯定的是,ADHD患者的腦部結構是有差異,他們行為上的問題都是與腦部有關。

一篇2007年發表的研究,追蹤比較223位患有ADHD的兒童及223位沒有ADHD的兒童在7至13歲期間的大腦發展,發現ADHD兒童的大腦皮質發展平均慢了3年,而最明顯的區域是前額葉。

前額葉是負責注意力及動作控制的區域,可見ADHD主要的症狀與大腦皮質發展相關。

ADHD的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治療ADHD最理想的方法是結合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對於6歲以下的兒童,則建議先嘗試行為治療。

1.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透過「行為治療法」的特定訓練,可助患童減低活動量,提高專注力和自制力。ADHD的行為治療法可包括以下幾種:

  • 家長行為管理培訓
    父母對於幼兒的行為有最大的影響。父母通過行為管理培訓,可以從中學習如何給予孩子明確的指令、有效地使用「冷靜時間」(Timeout)、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提供良好環境等,幫助患童建立自制力和自我價值。
  • 兒童行為治療
    透過行為治療法,可助患童減低活動量,提高專注力和自制力。同時,孩子更可學習如何把負面、破壞性的能量轉化成積極正面的思想和行動。
  • 教師培訓及適當的教學策略
    ADHD學童一般較易分心、善忘及缺乏紀律,因此教師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例如安排ADHD學童坐在前方、因材施教、給予更具體和簡潔的指令、多讚賞及鼓勵,從而讓孩子建立自信和提升學習動力。

2.    感覺統合治療(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部份ADHD兒童或會伴隨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例如對聲線、光線、觸覺過度敏感,因而干擾他們的專注力及行為,可通過適當的感覺統合治療來舒緩有關症狀。

感覺統合治療因不能立即改善ADHD的核心症狀,因而經常被誤作沒有成效。然而,感覺統合治療對於整體大腦發展有重要的幫助,亦有助改善兒童部份行為問題,常應用於6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

3.    藥物治療

治療ADHD的藥物之中,以中樞神經刺激藥物(Stimulants)最廣為人知,而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是香港目前唯一有的相關藥物,它能夠刺激腦部多巴胺的分泌,平衡腦部傳遞物質失調的問題,令大腦恢復過濾外來干擾的功能。

藥物對兒童的影響不同,並可能產生食慾下降或影響睡眠質素等副作用。家長可與醫生合作,密切留意孩子服藥後的情況,再經由醫生作出相應的調整。

早期介入,成效越高

ADHD的症狀對孩學習、情緒、人際社交、親子關係等範疇都有著明顯的影響。雖然ADHD 的症狀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但是,若然孩子早期的學習習慣未有建立,到長大後就算症狀有改善,學習成效也會較低。如ADHD患者能在9歲或之前得到合適的治療,療程相對簡單,效果亦會更好。

家長如懷疑孩子患上ADHD,建議及早正視並尋找專業人士協助。ComboKid專業團隊擁有多年臨床經驗,以不同的訓練活動,讓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輕鬆地進行練習,引導孩子控制過度活躍的行爲及有效地提升其專注力、自制和學習能力。

相關文章

發展問題

自閉症譜系障礙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天生的神經發展障礙並會在一至兩歲開始被發現

讀寫障礙

讀寫障礙是源於腦神經運作的問題而出現的一種學習障礙

語音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可能對寶寶身心發展都構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