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訊息
- 「發球 – 回球」式互動是建立優良腦部架構的關鍵,除了提升認知能力外,更有助發展具安全性的親子關係
- 父母要在日常多留意寶寶,把握機會開始「發球 – 回球」式互動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指出,形成強大腦部架構的關鍵,是父母與寶寶間「發球 – 回球」式的互動 [1]。寶寶在日常會透過觸碰、聲音、笑容或眼神接觸等方式展開交流,而在「發球 – 回球」式互動中,父母要以溫暖、支持、熱情的方式關注並回應寶寶,例如對寶寶說話、看著他、或抱起他等。這種互動有助大腦建立神經迴路 [2],讓寶寶往後享有高效的能力及良好的情緒健康,同時亦有助發展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發球 - 回球」式互動的好處
- 提升認知、語言能力
- 提升情商、社交能力(詳細看:安全型依附)
- 寶寶會透過內化在依附過程中與照顧者的互動,建立往後對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並會持續影響其日後人格和社交情緒發展
- 韌性: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以及高度自尊和自信的寶寶更有韌性,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
- 自我調節:當照顧者回應他們時,寶寶學會管理自己的感受和行為,有助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久而久之,寶寶在生氣或失望時,也能夠讓自己平靜下來
- 寶寶會透過內化在依附過程中與照顧者的互動,建立往後對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並會持續影響其日後人格和社交情緒發展
如何開始「發球 – 回球」式互動
- 留意寶寶的焦點和「發球」提示,並適時作出回應
- 透過動作、說話、表情、和聲音等方法「回球」,讓寶寶知道您也注意著同樣的物件或事情
- 說出寶寶感興趣的事物的名字,可以是人名、動物名、物件名稱、一個動作、或是一種感受
- 每次您作出回應後,都應等待片刻,給寶寶時間和機會再次回應,這有助互動繼續進行下去
- 觀察寶寶發出的訊號,讓他決定互動何時完成,或是否開始新的互動
以下是一些日常生活例子:
- 當寶寶指向某物件,例如一個玩具時,父母可以做出不同反應,如問:「你鍾唔鍾意呢個玩具?」,或者把玩具拿近寶寶,讓他知道您也注意到同樣的事情
- 如寶寶正在發出一些聲音,父母可以像在談話一樣對寶寶說回話。例如,當寶寶看到你的臉咕咕叫,您可以向寶寶說:「BB,你係咪掛住我呀?」
- 當寶寶向父母笑時,父母也朝寶寶微笑
- 當寶寶哭泣或難過時抱抱他、安慰他
- 聊聊你們在做甚麼,如:「我地依家做緊咩呀?係咪睇圖書呀?」
- 聊聊寶寶看到甚麼,如:「BB你望到咩呀?爸爸返嚟啦係咪呢?」
- 與寶寶多眼神接觸及肌膚相觸,如抱著他,撫摸他
- 唱歌給寶寶聽
- 玩遊戲,比如躲貓貓(peek-a-boo)
- 跟寶寶讀書,如果他對書中某些內容感興趣,父母可做出回應
參考資料:
- Serve & Return Interaction Shapes Brain Circuitry (Mandarin Subtitles).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at Harvard University, 17 Jan. 2018.
- Harvard University, Serve and Return. Harvard.edu, 2021.
- Kok, Rianne, et al. Normal Variation in Early Parental Sensitivity Predicts Child Structural Brai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vol. 54, no. 10, Oct. 2015, pp. 824-831.e1.
- Guy-Evans, O. (2021). Grey Matter in the Brain – Simply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