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物體恆存」?
在嬰兒成長並發展感知能力的過程中,「物體恆存」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所謂的「物體恆存」,是瑞士著名認知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提出的一個專有名詞,描述嬰兒開始意識到「即使東西不在眼前,但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沒有了」的情況。這種概念普遍在嬰兒六、七個月大時開始萌芽。
在「物體恆存」尚未出現之前,如果你將嬰兒眼前的玩具藏起來,他們可能會短暫地感到困惑或不安,但由於仍未建立對於物品位置的認知,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放棄尋找它。
但是,如果你的寶寶掌握了「物體恆存」的概念,他們可能會在玩具消失後尋找或試圖將它奪回來,甚至會表達對於玩具消失的不滿,這是因為他們建立了玩具曾經存在的認知。
「物體恆存」對嬰兒成長的重要性
1. 記憶發展
「物體恆存」令嬰兒能在腦海記錄各種物件的影像,進一步擴展對於周遭事物的認知。
2. 探索
利用對於物件的印象和記憶,在物件不在眼前的情況下,透過思考和推理,對於物品進行探索。
3. 假想遊戲
當寶寶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寶寶就開始能夠分辨出真實經驗和虛構。在假想遊戲中,他對玩具的演繹會慢慢變得抽象,例如他會用一塊積木去代表電話;他也會意識到,同一塊積木在另一個遊戲可以代表另一樣事物,例如跑車。
4. 語言學習
「物體恆存」是語言發展的基石。透過對於物品的記憶及認知,驅使幼兒選擇以詞彙和話語表達對於該物件的需求。
「物體恆存」概念何時開始發展?
在嬰兒能夠識別面孔(約 2 個月大左右)和熟悉的物體(3 個月大左右)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知道這些物體的存在。
雖然兒童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認為「物體恆存」要到嬰兒大約 8 個月大時才會發展,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嬰兒在 4 到 7 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展這個能力。
當寶寶去到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喜歡玩躲貓貓遊戲(peekaboo),或在發現或打開物件時感到很有趣,甚至開始主動尋找被隱藏的玩具。
當然,每個嬰兒發展「物體恆存」需要的時間都有差異,而且亦可以很反覆,例如今天很努力去尋找一個隱藏的玩具,第二天可以變得毫不在乎,因此家長們不需要過度擔憂。
「物體恆存」的延伸:分離焦慮
「物體恆存」亦會引致另一個現象—「分離焦慮」的出現。
當寶寶了解「物體恆存」,他們腦海裏會留有父母的影像,並明白到當你不在他眼前時,仍然是存在的。
然而,沒有時間觀念的寶寶不能預測到你何時會回到他的身邊,以及自己能否再見到你。因此,寶寶或許會因而感到不安,並尋找方法讓你知道,例如哭鬧。
同時間,你的寶寶也可能會對陌生人感到不自在(又稱「陌生人焦慮」),這或許會令到「分離焦慮」的現象變得更加嚴峻,為雙方帶來壓力。
不過,家長亦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這段時期會在約兩歲時完結。
你的孩子很快會開始習慣自己一個人玩耍,和同學嬉戲,並適應學校的生活。
可讓寶寶建立「物體恆存」概念的遊戲
· 躲貓貓(Peekaboo)
父母可以用手遮住自己的臉,假裝自己不見了。透過躲貓貓的遊戲,父母躲藏起來1至2秒後再出現,可以訓練寶寶,父母並沒有消失,學會慢慢理解人事物的存在,只是有時不在眼前。
· 捉迷藏
年長一點的孩子可以玩其他遊戲,例如捉迷藏。你可以把孩子的玩具藏在其他物件的下面或容易找到的地方,並讓他們找找看,既可訓練孩子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亦可訓練孩子肌肉和認知的應用。
· 物體恆存盒(Object Permanence Box)
這是一個經典的木製玩具,專門用作訓練孩子建立物體恆存概念。孩子將小球放入盒子上的洞中,小球會從盒子中滾出並滾到托盤上,從而讓孩子看到球不會消失,體驗物體的永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