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nitive

執行能力

快速瀏覽

重點訊息

  1. 「EF」執行能力比起「IQ」智商更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
  2. 「EF」協助我們進行需要仔細計劃和決策的目標導向行為,並有三大範疇:抑制控制、工作記憶、與認知靈活性
  3. 後天培育左右著「EF」的發展

IQ越高代表成就越高?「EF」才是成功關鍵

相信大部份父母都希望寶寶可以更聰明,不過,越聰明的孩子是否就越容易成功?

以往我們只以為IQ(智商)最重要,要讀書讀得好,或多或少都取決於孩子的IQ。

然而,近年有不少科學研究都顛覆這種「IQ至上論」。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Adele Diamond指出,「EF」比「IQ」更能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1]

那麼,究竟「EF」是甚麼呢?

「EF」的重要性

 在科學育兒中,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的發展越來越受重視,而其最為人所知的功能就是「EF」。

EF全名為Executive Function,即是執行能力——是我們計劃、專注、記憶、和完成不同任務的能力。

EF協助我們進行需要仔細計劃和決策的目標導向行為,可說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

為甚麼有些孩子沒有那麼容易分心?為甚麼有些孩子有「拖延症」?孩子的問題行為,很大機會是反映出他們的執行能力EF不足。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把EF形容為繁忙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需要同時管理多條跑道上的飛機,確保飛機順利安全地升降。

也就是說,EF是大腦不可或缺的能力,讓人在面對外界干擾時而不被影響、劃分工作的優先順序、計劃及實踐目標、控制衝動[2]

換句話說,兒童IQ再高也有機會讀不成書,因為若孩子EF低,他們很容易分心,不能坐定定專注溫習,成績自然較差。

相反,EF高的兒童有能力抗拒外間的誘惑,專注學習下成效自然較好。

「EF」的三大範疇

EF包含多個複雜的認知過程,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EF劃分成3種能力的綜合:

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

抑制控制,或衝動控制,是指我們自我調節的能力,在面對著內在或外在的誘因時,仍能夠控制住自己的專注、行為、思想和情緒。

擁有良好衝動控制的幼兒在執行任務時,不會被與目標無關的刺激阻礙思考,因此能促進訊息處理的過程。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會很容易分心(例如無法長時間坐定定),或經常亂發脾氣、插嘴、容易憤怒,這些都是自制力不足的表現,長遠會導致更多攻擊、多動、及衝動行為的出現。其

實,未夠一歲的寶寶已經開始展示抑制控制的,例如會在父母的要求時抑制觸摸一些有吸引力的物件。

踏入幼兒期時,這能力就會開始更迅速發展,一般來說,家長可以透過生活中的互動、簡單的訓練,讓幼兒學習控制衝動。

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工作記憶是腦袋把訊息短暫地保存並作出處理的能力。舉例說,當進行心算時,我們必須先將數字保留在大腦中,才可進行運算,這就是工作記憶了。

工作記憶與抑制控制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很多時工作記憶能力也較弱,因為他們在保留訊息的過程中很容易分心。

像衝動控制一樣,工作記憶在出生的第一年就發展,例如寶寶在10個月大開始,不會再在物體恆存遊戲中犯「AB錯判」:

當大人把物件藏匿在同一個地方數次,再在寶寶面前把物件藏到新地方,寶寶會成功在新地方找到物件,這就是工作記憶的雛形了。

更高階的工作記憶,會隨著幼兒成長而慢慢萌芽,家長要輔助其成長,好讓孩子能適應及應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同時令將來學習事半功倍。

認知靈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認知靈活性,是在思想時改變空間或人際視角,例如在執行任務時把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層面或觀點上。

這個能力容許我們依照環境需求改變思考的方法,對於學習時以多方面審視問題,以及適應新環境大有幫助,更是創造力的先決條件。

認知靈活性會在約兩歲開始發展,並建基於抑制控制與工作記憶兩個範疇上,因此,家長要在早期為寶寶打好EF的基礎,助他發展靈活的思維。

IQ是天生的,但EF靠後天訓練

既然明白到執行能力的重要性,那麼家長可以如何訓練孩子的EF呢?

很多家長普遍都有種錯覺,以為專注力、管控能力、工作記憶都是「等佢大個咗就會識」,繼而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時間。

其實科學證實,執行能力跟隨孩子年齡而自然提高這種說法絕非必然。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報告指出,執行能力並非與生俱來, 而是由嬰兒階段開始,通過不斷反複的練習,慢慢培養出來的。

研究更指出,幼兒時的早期訓練,對孩子上學後各方面的能力都有重大的影響[3]

科學研究證明,家長在寶寶6個月大時已經可以開始用一些小遊戲,進行有意識的訓練來提高 EF,

例如最常見的互動遊戲「躲貓貓」(Peekaboo)、引導嬰兒模仿的活動、簡單說話等。

心理學家Adele Diamond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研究,將幼稚園的學童分為兩組,第一組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第二組則使用「訓練EF」教學法,並在兩年後再對這些學童進行執行能力評估。

結果發現,第二組的整體成績都較第一組好,效果顯著且令人鼓舞[4]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相應的EF執行力訓練也需要不停調整,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孩子越小,大腦的可塑性就越高,家長切勿錯過發展EF的重要時機!

References:

  1. Diamond, Adele. “Executive Func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64, no. 1, 3 Jan. 2013, pp. 135–168,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113011-143750.
  2. Harvard University. “Executive Function & Self-Regulation.”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at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2015, 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science/key-concepts/executive-function/.
  3. Harvard University. “What Is Executive Function? How Executive Functioning Skills Affect Early Development.”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19, 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what-is-executive-function-and-how-does-it-relate-to-child-development/.

相關文章

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影響我們如何感知、思考和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

物體恆存

在嬰兒成長並發展感知能力的過程中,「物體恆存」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所謂的「物體恆存」,是瑞士著名認知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提出的一個專有名詞,描述嬰兒開始意識到「即使東西不在眼前,但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沒有了」的情況。這種概念普遍在嬰兒六、七個月大時開始萌芽。

感官系統介紹

幼兒面對著陌生的世界,總是充滿著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而聯繫著他們的大腦認知和外界事物的,正正是他們各樣與生俱來的感官,可見感官與幼兒的早期成長可謂是密不可分。文章將會為大家一一拆解幼兒生理上的七種感官。

寶寶自我身體意識

寶寶形成自我身體意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代表著嬰兒開始感知自己的身體存在,與未來感官發展息息相關。

好奇心

探索力及好奇心(Curiosity)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驅使我們不斷學習、保持向前、主動獲取新知識及技能的原動力。 孩子自出生以來,便會透過不同的行為去探索這個新奇、陌生的世界。以 1 - 5 歲孩子為例,他們與成年人溝通時,會不斷發問,在一小時會更發問多達107條問題[1],這就是好奇心的表現。

嬰兒的空間概念

空間概念是對物體、位置、方向和距離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跟隨指令

寶寶的執行能力隨年紀增長逐步發展。

專注力發展

專注力對寶寶的學習及思維能力尤其重要。

分類及組織能力 

分類及組織能力為寶寶日後發展的認知能力立下良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