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nitive

感官系統介紹

幼兒面對著陌生的世界,總是充滿著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而聯繫著他們的大腦認知和外界事物的,正正是他們各樣與生俱來的感官,可見感官與幼兒的早期成長可謂是密不可分。文章將會為大家一一拆解幼兒生理上的七種感官。 

1) 視覺 

眼睛是靈魂之窗,幼兒通過視覺,了解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建立起空間感,也可以學習對物體的立體或對不同物體遠近的知覺,培養深度知覺。長遠來說,他們也會慢慢理解看到的東西,而建立相應的認知和反應,與其他器官互相協調,比如說:運用語言來說出看到的事物。 

2) 聽覺 

耳朵是幼兒發展比較成熟的感官,事緣嬰兒還在母胎的時候已經開始發展聽覺。幼兒對媽媽的聲音和高頻率的音效尤其敏感,聽覺容許他們在聆聽的同時,學習判斷聲音的方向和遠近距離,察覺身邊走動的人和物。孩子年幼時還不懂得認字,聆聽別人說話便成了初期智力發展的第一步。 

3) 嗅覺 

嬰兒對媽媽的第一印象原來便是母親身上的氣味。嗅覺用於辨別氣味的好壞,也是一種察覺危險的輔助。有趣的是,生理上嗅覺是唯一可以直接聯繫我們大腦情緒中心的感官,因此也是關扶著幼兒的情感發展。 

4)味覺 

嬰兒在咿呀學語之年紀,總是喜歡隨便把東西放到嘴裡。其實這正正是對他們味覺的刺激。他們的舌頭長著大量的味蕾,慢慢會擁有對甜、酸、鹹、苦的味覺,懂得辨別口味和品嚐食物。 

5)觸覺 

觸覺信息來自於渾身上下的皮膚,其用處在於可以讓喜歡周圍滾動的小孩子感受到外來的事物,察覺到溫度、濕度、疼痛和振動。當幼兒接觸到疼痛或者高溫,條件反射會使他們避開,使自己不會繼續受傷。親吻嬰兒柔軟的皮膚,又或者是擁抱嬰兒讓他感受到彼此的體溫,也是建立親密感情的方法。 

6)前庭感 

前庭系統較鮮為人知,雖然它所在於人體很小的地方–中耳,它卻負責平衡感和空間感,讓我們感受到行動的方向和速度。兒童需要前庭感官才可以做到不同的動作和姿勢,比如走路、站立、爬行等。專家都鼓勵多讓幼兒走動,才可以最充分地刺激前庭感的發展,為日後的身體活動打好基礎。 

7)本體覺 

最後的這個感官,又名肌肉運動知覺,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對​​身體動作的感覺。大腦接收來自肌腱、肌肉、關節等的信息,讓我們知道自己肌肉的運動狀態。小朋友一開始可能會對自己身體的概念和力道控制上較差,本體覺的成長便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身體姿勢和身體部位的所在,以及動作用力的狀況,久而久之鍛鍊起肌肉記憶及手眼協調,在以後學習更高難度的動作。 

相關文章

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影響我們如何感知、思考和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

物體恆存

在嬰兒成長並發展感知能力的過程中,「物體恆存」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所謂的「物體恆存」,是瑞士著名認知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提出的一個專有名詞,描述嬰兒開始意識到「即使東西不在眼前,但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沒有了」的情況。這種概念普遍在嬰兒六、七個月大時開始萌芽。

寶寶自我身體意識

寶寶形成自我身體意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代表著嬰兒開始感知自己的身體存在,與未來感官發展息息相關。

執行能力

執行能力是指我們計劃、專注、記憶、和完成不同任務的能力。

好奇心

探索力及好奇心(Curiosity)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驅使我們不斷學習、保持向前、主動獲取新知識及技能的原動力。 孩子自出生以來,便會透過不同的行為去探索這個新奇、陌生的世界。以 1 - 5 歲孩子為例,他們與成年人溝通時,會不斷發問,在一小時會更發問多達107條問題[1],這就是好奇心的表現。

嬰兒的空間概念

空間概念是對物體、位置、方向和距離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跟隨指令

寶寶的執行能力隨年紀增長逐步發展。

專注力發展

專注力對寶寶的學習及思維能力尤其重要。

分類及組織能力 

分類及組織能力為寶寶日後發展的認知能力立下良好的根基